行业TOP10的博时基金,又有明星基金经理被打脸了!
(相关资料图)
此次引发众议的是曾鹏,其在管的一只基金暴跌30%,被不少网友怒批:收那么多管理费,亏这么多钱,好意思吗?
基金再次发生暴跌
该基金是博时消费创新混合A(010326),2022年10月成立至今累计运行约2.4年。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29日,该基金单位净值约为0.66元,成立以来投资回报为-33.10%,2022年年度回报率和排名分别为-24.89%和1772/2658,市场表现欠佳。
伴随净值下跌,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取得-33.10%的收益,小于同类平均水平,同类排名1288/1333,期间资产净值缩小75.50%。
然而曾鹏作为基金管理人,2022年业绩表现较差,高额管理费却照拿不误。
资料显示,曾鹏硕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系,具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2012年加入博时基金,2013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现任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科创板自律委执行委员。
目前,曾鹏管理规模超过119亿元,其管理基金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大多数经理,在100亿以上规模中排名为502/586,而管理基金数量并列排57/586。
无独有偶,早在去年3月,博时旗下另一位基金经理陈鹏扬,他所管理的博时成长领航混合A(010902),成立不过20个月,也出现了亏损超30%的情况。
存在“一拖十”行为
易简财经梳理发现,从基金产品的数量来看,曾鹏单独或共同管理的基金多达11只(A类C类合并后,下同)。
曾鹏管理的基金明细
然而,基金业协会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只”。
与曾鹏和陈鹏扬对比明显的是,在管理规模相近的基金经理中,大部分基金经理管理数量为6-8只。
曾鹏与同规模在管基金数比较
陈鹏扬与同规模在管基金数比较
除了数量多,曾鹏和陈鹏扬管理的基金,也基本都是混合型。
补充一点,相较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以特定的指数为跟踪对象,混合基金则为主动型,可以同时投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这就要求基金经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
基金经理再优秀,精力再充沛,能力再强,也难免会分身乏术,难以兼顾好这么多在管产品。
曾鹏便是此例。自其加入博时后,任职年化回报大多为负,历任管理基金产品数共13只,收益为负的高达8只,同类排名也较为靠后。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一拖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基金公司在人才储备上不足,风控意识也不够强大。”
存“网红化”基金经理之嫌
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总部设在深圳。
Wind数据显示,博时基金在管基金数目316只,资产管理规模5054.61亿,排在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之后,位列第八。
这几年博时基金及旗下的基金经理名声不断打响,“明星化”“网红化”趋势加重。
蹭互联网直播热度,博时基金曾在新浪财经等多个平台举办直播,曾鹏作为博时基金的核心人物和科技投资先创者,深度参与其中。
2021年-2022年间,博时基金举办“科技投资天团”直播分享科技投资策略,包括曾鹏在内的18位投资大咖+基金经理联播会等,搭乘科技主题快车,吸引投资者大量关注。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双向推动基金经理的“明星化”和“网红化”趋势,比如中欧基金的“医药女神”葛兰、诺安的蔡嵩松等等,一度成为基金界的香饽饽。
“造星”虽有助于基金公司和基金迅速打开市场,但也容易陷入产品营销“娱乐化”、基民投资“粉丝化”的尴尬境地。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形下,基金经理的精力也更容易被分散,而不能更好地专注投资市场。
结语
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基金公司还是应该扎实做好研究。
基金经理跨领域、大规模管理基金,甚至是“一拖十”,并非是一件好事。
再加上“明星化”“网红化”的曝光,基金经理们分身乏术,可能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基金公司倒是赚了不少管理费,受伤的还是基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