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电动车以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受到了大众的青睐,走入了家家户户。同时,不当的充电方式也越来越多,楼上“飞线充电”、从楼道延伸出插排、整夜充电……不规范的充电方式不仅影响小区整体环境,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是补城市管理短板、解民生居住难题的较好反映。2022年,区房管局持续有序推进全区小区内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改造工作。
智能充电车棚改造 杜绝“飞线充电”
从高层窗口扔下来十几米电线,为停在楼下的电动汽车或电动自行车充电。这就是所谓的“飞线充电”。
【资料图】
“以前电瓶车随意乱停,线充电,确实存在安全隐患,有的人把电瓶车推上楼,停在楼道内充电,其实非常危险。现在方便多了,楼下就有充电车棚,停在这里安全又放心。”居住在奉浦街道乐康苑小区的居民王阿姨说道。王阿姨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出门买菜,家住五楼的她为电动车充电总是很麻烦,不得已需要拉一根很长的电线。车棚改造之后,王阿姨感到非常方便。
奉浦乐康苑是一个较老的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出行使用电动车的人占比很大。2022年共对小区内28个充电车棚进行了改造,目前总计有34个车棚。新的充电车棚远观整洁干净,车棚内一辆辆助动车整齐排放,既安全又方便了居民。乐康苑物业经理张亮表示:“充电车棚改造后缓解了小区电动车楼道乱停放及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希望这种实事工程、惠民工程能够大力推广。”
而金海街道的庆园雅筑小区是一个较新的小区,该于2021年12月集中交房,高层有384套精装修房屋一次性交付小业主使用。交付后,由于房屋精装交付,高层业主快速开始入住小区,小区内非机动车库充电桩产生较大需求。为进一步加强非机动车库充电及安全的管理,杜绝居民私拉电线及电瓶上楼等问题产生,在属地房管部门牵头下,对小区非机动车库设备的增设提供资金,进行了全面改造。
庆园雅筑小区物业也积极配合,经专业机构对小区非机动车库内的现场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制定了完善性的增设方案:在非机动车库内死角位置加装监控摄像头42个,为充电设备安全保驾护航,并引进专业的非机动车充电桩厂家安装充电设备48个,目前小区内可满足11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满足了小区居民的充电需求。
此外,不少小区还将在电梯内加装智能监控模块项目与电瓶车充电改造同步实施,推广高层住宅“梯控”装置,拦截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这些小区智能充电车棚改造成功,得益于区房管局2022年在金海、奉浦等街道试点的“智能充电+梯控拦截”整合推进方案。该方案对标我区编制的《关于开展奉贤区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三年行动的工作方案》,对建设标准、资金补贴方式和比例、项目推进的时间节点等进行明确规定,并特别强调了与小区风貌适配、封闭式车库安全管控等建设要求。
一小区一方案 规范充电逐渐“自觉”
作为市、区政府实事工程,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装是补城市管理短板、解民生居住难题、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自2015开展美丽家园专项行动以来,由区房管局牵头已对全区小区进行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受益户数7万余户,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
物业工作人员也经常向居民宣传如何正确“充电”。首先,充电时间合理。充电时间不宜过长,电动车一般控制在8小时之内。其次,要使用原装充电器,切勿混用充电器或购买劣质充电器。充电时一定要远离易燃物品,并将充电器放置在容易散热的地方。充电区域应设置专用充电配电箱,充电装置要具备定时断电、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
由于各小区情况不同,有地面开放式车棚、地面车库、地下半地下车库等多种模式,采用“一小区一方案”进行选址设计,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充电棚、楼道口微型充电棚等。同时依托“智慧安防”的广域性和高感知性,将电瓶车智能充电改造项目覆盖在“智慧安防”监控范围下,既兼顾了安全、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也缩短了建设周期。
区房管局还加强与区消防支队、街镇各部门的协作与沟通,指导居委、物业公司对辖区内有自行车车库的小区进行全面排摸,收集汇总小区基础数据,及时与消防等部门共享。同时建立信息畅通机制,一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项目建成后,由区房管局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复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治。
2022年全区新增充电位7600余个,全区496个住宅小区、开放式居住区和15个类住宅项目中已具备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的501个,覆盖率提升至98%。
区房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国兵表示:“2023年将力争在2022年完成全区住宅小区全覆盖改造的基础上,计划对部分小区自行车充电设施进行点位扩容或标准提升,改造完成后将有效改善目前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
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改造作为“满天星”项目工程之一,区房管局将继续深入执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既定的工作要求,做到辖区内为民办实事项目“责任清、目标清、家底清、路径清”,让越来越多的智能充电设施在社区“上岗”。